作为在 🦐 厂练习时长 2.5 + 1 年的程序员,我在 11 月末主动离开了 Shopee,这里写下最近几年的流水账吧。
21 年
7 月份入职,21 年只有半年。
工作
🦐 厂的校招新人还是很容易 Landing 的,校招会统一在大厦现场签合同,依次叫名字领电脑,然后例行讲解后由各自的 Mentor 把自己领走(活像幼儿园放学等家长
入职后紧接着就是安排组内的 Entry Task 任务(后称 ET),ET 各个组不相同,但是都是为了让新人熟悉组内技术栈以及项目流程,还是挺有帮助的,记得当时因为某性能要求点不达标,周末还花时间去做,甚至求助 Mentor,在解决完 ET 后,当时的 Mentor 对我说:ET 会是你还在公司这几年做过「最难/麻烦/花时间」的任务 🐶。
具体怎么说的我不记得了,只是那句话隐隐为我即将开始的 🦐 生活奠定了基调 ——「舒适」,也可以说是「温水煮青蛙」。
校招生入职后也会参加集体培训,断断续续的持续好几周,到培训结束时,公司组织了结业典礼,技术委员会委员大佬讲了自己的经历(后面他离开了,并且留下了「六边形战士」的「传说」,那就是后话了)。
我所在的部门老板也参与了集体培训活动环节 —— 大虾面对面,给部门新人回答了不少疑问。
入职后相比学校甚至更显轻松,在基础较好的我面前,工作的任务并不困难,加上我善于学习和模仿,所以需求做得有模有样,我的 Landing 不知不觉已然结束。
我们组内最开始的一些项目是 Django 写的,需要用 Golang 重写这部分项目。这并不复杂也不麻烦,很少对此产生过困扰,其它一些业务/技术需求,也都按时正常完成,我个人觉得质量不错。通过半独立-独立完成了一些技术方案设计,了解到方案设计有很多业务和技术的 Trade-Off,软件开发没有银弹。
作为电商公司,最为重要的活动就是大促(几乎每个月都有)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11.11 以及 12.12 两个,大促值班 DOD 需要熬夜到凌晨 2 点,会有 0.5 天调休,大促基本就是吃吃夜宵,看看监控,填填日报。
双 11 大促前夕,当时的 Leader 叫我们过去,讲解了下公司的技术架构,可惜技术架构相对同级别的公司,显得过于简单,组内业务也没有很复杂的地方。
作为曾经一度达到亚洲互联网第三大市值的公司(战术后仰),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崛起太快所以管理与市值产生了落差。技术差也有可能是之前毕竟是称为「小而美」的公司,人员管理松散,也不太卷技术,不过我觉得这挺好的。
21 年还有免费加班餐可以点。每层有免费的水果零食冰淇淋。月底的 Orange Day,还有很多点心下午茶。当时经常和同组另一校招生一起看今天晚餐有什么好吃的,是否有 KFC(
我一般在公司吃完加班餐过一会就会回家,也因为类似吃了加班餐就溜的现象太多,所以后来加班餐改为餐补了。
生活
2021.7.7 日我踏上了来深圳的旅途,直飞到珠海然后坐船到了深圳,这也是我第一次到广东。
公司对于校招生提供了 1500 的酒店报销额度用来过渡,于是我在公司旁边的小区住了几天公寓,然后开始租房。这是我第二次租房,在校招租房群约了几个小伙伴一起看房子,最后和 2 位同事一起合租。
我对于房子大小没有要求,于是我选择了最小的卧室。卧室内是单人双层床,除此之外,只能放下一张小桌子。不过我喜欢单人床,而且我喜欢睡上床。我在那里待了 1 年。在此之后我就对房子大小有了要求。
租房位置在学府路,旁边是某网红(峰哥亡命天涯)所在的小区,曾经有人在楼下见过他。周边有很多商铺,吃喝都很方便,想要吃一些大排档可以走几步去桂庙,桂庙在当时即将拆迁。
合租室友来自于重庆和湖北,初期周末一起做过几顿饭吃,后来也就各自做各自的了。周末偶尔会聚餐,一起聊天吐槽(后来他们在 22 年 9 月 被裁了,之后各奔东西)。
在出租屋了,买了新显示器。在 9 月下旬买了 Switch,没有等双 11,买了几款游戏,很好玩很值。
当时培训认识了一群小伙伴,周末偶尔也会约饭,这也对我的周末生活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。
11 月份,和团队某 PM 一起第一次组织了团建。团建后我粗心的把背包落在了公交车上,当晚为了找回背包折腾到很晚才回去。
12 月份,苹果发布会,第二天起床看到新款 MBP 14 寸很好看,于是下单,在漫长等待中终于收到电脑,把玩爱不释手了几天,最后退回了。
21 年就这样过去,我熟悉了环境,熟悉了工作生活。好似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,但是却和上学完全不一样了。
22 年
工作
入职后我的工作主要是做卖家中心相关的开发,组件包括弹窗、公告、侧边栏等等,这些都在一个项目里,项目叫 Miscellaneous,顾名思义就知道项目包含的东西很杂。从迁移开始,这个项目大多数的需求都由我来开发,印象比较深刻的有 ——「统一弹窗重构」,这是做的第一个重构需求,但是 PRD 添加了新功能。我个人对此需求吐槽很多,虽然最后照常完成需求,达到了 PM 的要求。
因为平台组,所以也会涉及其它项目,比如网关、子账号相关的需求,也有一些杂七杂八记不清楚的需求。不过,我觉得基本就是使用类似的方案来实现类似的业务或技术需求。
下半年,公司大力拓展拉美市场,需要密切关注卖家服务的稳定性,于是部门安排部分开发用拉美时间来工作,主要是为了及时处理拉美运营遇到的问题,工作时间从下午 4 点到凌晨 2 点。我在 8 月份被安排到拉美作息,那个月工作任务不多,和组内交流也很少,同时很幸运的是,在印象中,只有一两次有运营反馈问题,也都很快解决。
9 月份公司大动荡,开始大规模裁员,没有我。大组内几个校招生被裁,认识的很多同期校招生也被裁。
22 年还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团队需求 ——「高风险审核系统」,这个需求没什么困难,主要学习到多个服务间消息传递方式如何选择,以及如何保留拓展性,跨团队测试沟通也稍有不同。
经过完整一年的历练,工作上变得比 21 年更加熟练,能够做更复杂的需求。自此我感觉正式成为「老油条」了。
生活
22 年,年前的生活很快过去,回到家后,美好的时光也飞速流逝。因为小米 11 反复烧主板的原因,年后换了新手机 iPhone 13,我很满意。22 年在闲暇时间玩了很多游戏,也体会到了很多快乐。
3 月份当时因为疫情,所以公司居家办公,因为我居住的地方太小了,时常会感觉到压抑。疫情严重的那几个月常去陕西面馆,最常吃的是三合一拉条,享受生蒜和浇头带来的滋味。
7 月房子到期后,和室友们分道扬镳,我来到翻身,在这里度过了在深圳的剩下两年半。新找的房子属于单间类似公寓,采光很好。可是住下来后发现半夜会很吵,在这里的几个月睡眠质量并不好。
买了一台主机整机,自选显卡,因为对需求不明确,所以配置并不太适合,几个月过年后在 v2ex 发帖子亏 1000 出了。
8 月份拉美作息个人觉得除了睡眠周期可能有些不习惯之外,整个月的体验并不差,原因是每天晚上 9 点后,整层楼基本走完时,我可以看视频/直播/小说,玩到 2 点钟打车回家睡觉,第二天自己做午饭吃了再来上班。打车路上和司机们聊天攀谈,夜班的司机有很多故事,有不同的感触。
9 月份裁员,对没有裁到自己头上的想法很模糊,有庆幸也有可惜。因为 9 月份裁员的原因,10 月份国庆节去了外地玩,放松心情。
年底疫情彻底放开,集体免疫过程中,我也中招,度过了几天在家办公的生活。年底买了 SteamDeck,从此单机小游戏很多都在 SteamDeck 上玩了,过年也都是只会带上它。
23 年
工作
开放平台组,作为卖家平台下的业务小组,由于「广进」的人过多,所以抽调了 2 位开发,我是其中一个。于是 23 年就开始做开放平台相关的业务。
当时部门有个比较重要的项目要做,项目写在了老板季度年度会议的 Review PPT 上,是做 ——「企业优惠券充值平台」,用途类似京东卡,项目侧重于企业人员管理和审核流程管理上,券码部分是直接接入优惠券团队实现的。
因为最开始项目安排的后端被裁,所以改为由我来实现。项目需要对接几个团队,对沟通和进度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,中间经过了难受的对接阶段(甚至一度产生了润的想法)。经过漫长的方案设计、评审、开发、联调、测试、UAT、上线流程。项目也在当年下半年正式上线,贡献了少许 GMV。整个项目因为完全从零开始,没有技术债,所以我会有意的去做到代码简洁、逻辑清晰、阅读性强。不过可惜,虽然是部门级别项目,但是这个项目没有给我带来绩效上的增益。
23 年还参与了开放平台很多需求的开发,主要是开发者站点相关的,也第一次通过使用 Data 相关的中间件(ClickHouse/Hive)来做一些业务需求。
还涉及了开放平台网关插件的开发,其中个人印象很深刻的开发者日志上报插件,日志打码功能我想了几种打码规则,最后还是从 jq 里得到了灵感,改造 JSONPath 的规则来实现,通过 Benchmark,选择了最高效的代码模式。插件上线后遇到了 OpenResty 内存限制的坑,紧急做了 Kafka 参数调优。这个上报的调用数据,为之后开放平台其它非常多需求提供了数据支持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
和卖家站点开发不同的是,开放平台业务更侧重于:为运营做更高效的开发者管理工具,为开发者提供更优质的使用体验,提高开发者数据治理能力,支持更多场景的 OpenAPI。
但是到底两者有什么区别呢?只能说日常 CRUD 基本没什么区别。
生活
年初发了打骨折的年终奖,没有调薪,这对我真是不小的打击,也对此感觉到很愤怒。2 月份公司开放 N+2 自助离职,我当时萌生了润的想法,最后没有施行。因为我并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准备,并且在我的规划里,一年半不是跳槽的时间节点。年中公司对留下来的人给了 5% 的普调,聊胜于无。
23 年 ChatGPT 爆火,得到了很多关注,但是我只是使用者,没有成为追随 AI 浪潮的一朵浪花。
很快也就到年底过年,第二年年终终于不再是骨折价,涨薪也有,可惜都没有达到入职所说的标准。为了拉开绩效之间的差距而缩减「大锅饭」的年终奖。可惜不患寡而患不均,在认识的某朋友拿高绩效后的普调与年终的刺激下,我更加坚定要换工作的想法。
在把 22 年配的电脑出掉之后,我在 PDD 领券攒了一个主机,A4 机箱,显卡 1660s,CPU 12100f,对我性能足够,拿来玩玩 LOL 和老头环,我挺满意的(用这个电脑也在今年通关了黑神话悟空)。因为觉得房子吵,所以到期后换到了同小区另外一栋,当然后来才发现那边也不安静(
24 年
工作
24 年公司 SBM(Split By Market)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,我们原计划不改造的某些项目也要改造。容灾和异地多活开始经常出现在了各个 PPT 里。作为业务部门,我们也只是配合 Infra 做一些必要的改造以及措施,以及容灾时产生的数据不一致的解决方案。
工作照旧专注于开放平台,没有很想说的,做了不少开发者治理的需求,其中很多我觉得对我都没有太大价值。在 8 月份出了我的第一个事故,凭一己之力打垮了整个 OpenAPI。具体不做赘述,也因此第一次工作后通宵处理问题。事故最终定级不高,对我也没有什么影响。
为了提高效率,工作上 23/24 年写了一些小工具,比如 Mac 上 Jira Todo 的顶栏小工具,能看到每天任务是什么以及 Due date,还可以 Dump 日程到日历里。还有可以直接在命令行部署服务的工具,用了部署平台的 OpenAPI。这两个是每天都会用的,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,只是可惜没有将工具推广给组内同事们。
生活
24 年,过年入金港卡尝试了美股,本金 3w RMB,后边经历了 NVID 暴跌、妖股波动以及反弹,最终亏损 3000+。玩美股学习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,只是因为产生了对暴跌的恐惧所以就没有继续尝试。
我在放弃美股后将精力转向了投简历找工作。
因为 🦐 还是有知名度,在投出简历后我有了很多面试,跨度从初创到中厂到大厂,行业包括 AI、区块链、电商、物流以及各类垂直领域等等,公司从国内到国外,远程和坐班。经历了很多不同公司的面试。期间有拿到一些 Offer,但是都没有去,有些因为涨幅原因,有些是因为强度原因,也有些是平台原因。
还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纯英文面试,面试官是外国人,口音很清晰舒服能完全听懂。我的表现也比我想象要好,反问环节他也说道我的口语并不差,不会是工作交流的阻碍。我从此对我的英文沟通产生了不少的信心。当然面试最终是没有通过的,只能说外国面试官情绪价值是给到位了。
到 9 月份,我结束了投递简历,准备拿完年终奖再看机会。10 月份以及 11 月份发生了不少事情,我还是决定走并且最终还是走了。其中曲折细节也不好描述,前段时间还是挺煎熬的。
每个选择后都有无穷的选择等待着你,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刻。
拜拜
拜拜了 Shopee,在 🦐 的这几年我完成了从校招生到成熟程序员的转变。也还是很感谢公司,感谢组内的同事们。公司内部氛围也很不错,年假很多,每年拼假能给生活增添很多色彩。只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,我继续留下来,能学习到的东西并不多。
拜拜了深圳,作为最为开放包容的一线城市,深圳有最广阔的未来,可惜最后还是离开了。
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离开?不管是拿大礼包还是年终奖,都有更高的收益,为什么不等等呢?
这个问题很多同事问过我,任何人理性思考,都会知道这个时间点离职太过于冲动,我也觉得。但是曲折的缘由我也很难解释,那就不多说了。
结语
流水账写了这么多,其中能带来思考的东西会很少,但是我个人很喜欢流水账,每个选择实际背后都有不同动机来支撑,所以我很喜欢写下来,也喜欢看。通过不同的选择看到背后不同的想法。
我个人关于离职的出发点,首先其实是考虑薪资、能力,再次是内容、环境。
薪资初始 Base 的不同,并且公司发展的不同,在 3 年这个节点,同龄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别,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。并且对于互联网,工资高低基本上代表一个人的发展情况。我希望在这几年还是保持有比较高的竞争力。
能力则是因为卖家部门本身不算是高技术力的部门,业务复杂度也不高,我在最近两年都主要是关注于沟通能力和文档能力的提升。工作内容也是类似,这部分业务不是很有想象力的业务。
也是因为工作三年多的这个时期刚好处在职业倦怠期,所以最后做出这样的选择。目前也即将入职新公司,新公司在上海,我也因此换 Base 地到上海,希望 Landing 一些顺利。
不知道本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值得一看,因为没有包含感悟或者思考,也没有对做过的事情写出收获(因为不想写)。
不过如果看到的读者们有什么想法,欢迎和我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