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现在已经 3 月份了,但是 24 年没有写年终总结。
我说:还是得写。
那就写写吧。

变化

24 年末 12 月份我换了工作,从 Shopee 来到了 bilibili,就在年底这个时间点我选择了换工作。在虾皮的三年半时光我在上一篇 Leaved 🦐 写了一些,其中写到在过程中有些曲折的过程。

就业环境这两年并不算好,只是因为 LLM 的爆发,而衍生了一系列初创厂,从而带来很多 HC。
但是相比于 21 年,还是有不少的差距。

因为个人学校是 211(沾光),而且也算「大厂」出身,又恰好处于 3-5 年这个程序员「最佳食用期」。所以还是有不少的面试机会,所有大厂都给了面试机会(除了某几个明星 LLM 公司)。

去年面试感受是:人选要求高,筛选很严格,横向对比非常严重,往往 HR 面之前需要过「五关斩六将」,每一轮面试都需要 PK 不少人。

去年第一个拿到的 Offer 是老牌交易所 Gate 的 Golang 后端,当时刚开始大范围撒网投递,在面试初期就拿到了这样一个 Remote Offer。面试难度不算大,属于常规面试题,面试官很友好体验不错,而且可能是因为 Remote,面试官看着心情都挺好的。

拿到 Offer 后,在思考了一个周末是否接 Offer 之后,还是因为薪资不满意没有去(给出的薪资水平是维持当前不变,再次评估后略微有些许涨幅)。当时刚好面试初期,对于薪资要求比较理想化。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交易所是否合规。

对于这个机会,我其实是有点可惜,但是不代表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,Remote 本身就有很高的吸引力,所以时常会幻想这份工作带来的其它可能性。

下一个印象深刻的 Offer 是 PDD TEMU 搜推引擎开发。面试难度不高,没有很多项目问题,但是却有算法题。比较有特色的是,最开始主管首先跟我电话沟通了一波(薪资/作息),才进行后续的面试。

技术面结束后,主管也没有先推进到 HR,而是先根据当前薪资报出了能给到的薪资是多少。因为有加班费和年终,算下来年包和原先相比基本翻倍(现在我在这里敲着字,算起来涨幅真的很高,当时或许没仔细考虑这一点)。

也是思考了一个周末,最终没有选择去 PDD,原因还是:11116 扛不住。当然选择并不是一面倒的,支撑我想去 PDD 的原因则是那边方向比较 Hack,搜推引擎不属于 「CRUD 牛马」范畴。可惜了,损失周日对我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。

之后连续挺久都没有 Offer,因为 PDD 拉高了薪资阈值,并且我开始对 Offer 有所筛选,我会开始询问能给到的薪资范围是多少,如果不合适,我就不会继续推进了。我基本是按照 30% 涨幅去报,但是这对于互联网普通岗来说已经是上限了,不会有很多公司能给到。

就这样到了 10 月份,偃旗息鼓的我不准备面试了,开始快乐年底。但是国庆前投递的公司,英孚教育开始拉我面试,本着不面白不面的想法我参与了面试,很快就面完并通过面试了。

面试感受是面试官和 HR 都非常真诚专业,主动推进和沟通,整个流程走下来顺畅且迅速。薪资在我提出年终损失之后又给了小小涨幅,最后的数字超过我的想象。相比于原工资月 Base 涨了 50%。年终则是浮动的,这个不表。

因为薪资的巨大诱惑,也是思考了一个周末,这次我决定接 Offer 了。

并且就在周末结束后的周一,我主动提出了这件事情,和 Leader 们 1-1 的时候,我们聊了很多,在当天我的想法还是没有变化,离开的心依旧没有动摇。

但是就在当天下午,我开始思考他们说的话,叠加不可预知的未来。我晚上有点崩溃了,因为我可能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。

之后的几天以及那个周末,就很痛苦了,其中太多不想写。在这之后,我投递了更多的公司准备看下有没有更合适的机会。

在下一周,一周内我面了 3 家公司,流程都很迅速而且反馈都不错,我以为自己跌入了天堂。B 站的面试也是那一周,那周我面试完了所有技术面,在等 HR 面。

后续就是我接了 B 站 Offer,因为英孚那边逼签,我甚至早于 B 站书面 Offer 就把英孚给拒了,这不理性,说明我还是比较喜欢小破站的。

B 站我从很早之前就开始高强度在用,从高中开始,大学基本每天刷视频,工作后也是一样。24 年换工作,最后以 B 站收尾。

bilibili 工作

到目前 3 月份,我已经在 B 站工作了 3 个月多了。

我的个人体验,B 站感觉不错的地方有:

  • 能带宠物上班!
  • 氛围还不错,大多数业务不卷
  • 上下班弹性打卡
  • 下午 6 点能去吃饭
  • 企业微信比 Seatalk 好用

PS. Shopee 你看看人家

也有一些个人感觉不足的地方:

  • 需求流程没有 Shopee 规范,Jira 比 TAPD 好用很多
  • 没有食堂,也没有腾讯食堂可以蹭(
  • 发代码很频繁,没有固定版本有点不习惯

这些是个人感觉公司之间差别的地方。

我所在的部门叫「用户技术中心」做主站相关的业务。所在组负责几乎所有流量入口(搜索/推荐/动态/私信/空间)及各项业务(播放/收藏/头像)BFF 网关的迭代。

我则主要做动态 BFF 网关的开发,动态业务比较复杂,动态卡片渲染纵向服务很多,也会耦合很多业务逻辑。

招我主要是交接某个同事手上的活,大佬对于业务的理解很深。代码风格的控制力也很强,所以我接手这部分代码比其它有些项目看起来更清晰。我已经习惯做需求时去找他帮我 Review,很感谢!

目前日常工作主要是进行需求迭代开发。同时还主导做有部分接口的迁移重构,这部分不表,工作量虽然大但是不复杂。类似梳理/推进/重构/迁移的工作之前 3 年已经锻炼得很熟练了(这就是 3-5 年的「核动力牛马」)。

工作就这些,希望 B 站和 Shopee 都越来越好!

上海

工作日吃饭,因为没有食堂楼下只有几家快餐店,所以每天吃饭是个问题。我一半的时候是在「大米先生」吃(有意思的是深圳也有这家店,但是风格完全不同),但是味道一般,价格偏贵。所以可能之后会经常点外卖吧。

其它餐食感觉和深圳差别不大,炸串上海不错(彭浦一炸好吃),早餐深圳获胜(肠粉和沙县拌面找不到替代),烧烤各有千秋(主要看店),总体上海吃的贵一些。

在上海这几个月睡眠质量比深圳好很多,因为天气冷...也和房子位置有关系,上海合租小区房,深圳则是宝安城中村。价格在我这个通勤距离的话,上海和深圳差不多。但是因为上海公司不在市中心,而深圳公司在。所以上海还是偏贵一丢丢。

对我来说这是最爽的一点,上海完全秒杀深圳。我现在居住在离公司 4 公里的地方,骑电动车只需要 15 分钟。也就是说我可以十点出门,晚上能在八点到家。

小电驴带来的辛福感很强,平常吃饭也可以骑上就出发。

为什么深圳不骑呢,是因为不想吗?
是因为 TMD 深圳没有非机动车道啊!

大学室友以及不少同学聚集在南京,高中也有基友在杭州上海,所以周末出去玩这一点,上海也完胜。

2025

就这样吧,没有太多期望,多思考多尝试。